王如(季羡林故居被盗案的审理)

来源:星辰影院人气:191更新:2023-05-16 17:51:50


请问这个女侠是谁?
季羡林故居被盗案被告王如
王如(翻译成韩文字)
是人名吗?

王如
韩文:왕여
罗马音:Wang Yeo
王如的王如 先生个人履历

1998年毕业于湖南省长沙市环球电脑技术学院
2001年毕业于汕头大学,
2002年进修全人心理学与语言学
2002年3月创办竞成电脑有限公司
2002年9月创办好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2003年2月创办新世纪培训中心并担任高级讲师
2004年担任千蔓学校高级讲师
2005年开始学习《九型人格》心理研究
2005年至今担任千蔓学校教务主任及强化班导师及成功学讲师
2002年参加广东省汕头市86319部队军训
2003年参加汕头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
2004年7月参加珠海电视台“挑战星期天”节目
2005年4月参加中国大陆超级成功魔鬼训练
2003至今的四年内曾担任多次活动主持及节目策划、婚礼主持、开业主持
2005年5月举办中国大陆珠海第一届超级成功魔鬼特训营
2006年担任千蔓学校心理导师,成功辅导师,千蔓美容美发学校校长
2007-2009年担任香港 DOCT FACE 市场营销总监
2008年-2010担任路加美容连锁澳门、中国大陆市场部总经理
2010年创办珠海市如芳商贸有限公司
2011年创办《中国业务精英大联盟》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版权局批发证书
2013年申办成立《珠海市联合商企领袖俱乐部》目前拥有会员近1万人(其中企业4000家,业务销售人员 7000余)


王如盗窃案结果
(一)个人盗窃公私财物“数额较大”,以一千至三千元为起点。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
(二)个人盗窃公私财物“数额巨大”,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
(三)个人盗窃公私财物“数额特别巨大”,以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为起点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
季羡林故居被盗案的审理

2011年5月12日上午,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季羡林故居被盗案,在全天长达6个半小时的庭审中,自称女“教授”的被告王如在法庭上接连爆出雷人之语,让公诉人、法官、旁听人大跌眼镜。
庭上,两名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均不认可,情绪激烈地强调自己转移涉案财产是在发现故居被盗后,为了抢救剩余财产而采取的紧急措施。  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,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之下,于2009年12月15日晚上八点多,采用破窗入室的方式进入北京大学朗润园13号公寓201号的季羡林故居内,秘密窃取各种书籍、塑像等大量物品,经过鉴定价值共约人民币334万元。此后,王如在得知季羡林儿子季承报警后,又伙同方咸如将所盗财物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进行藏匿。据此,检察机关指控,王如和方咸如两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秘密窃取了他人财物,应该以盗窃罪追究二人刑事责任。
但是,王如和方咸如两名被告人对指控均不予认可。根据王如在法庭上的讲述,其是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的干女儿,在李玉洁生病之后,按照季羡林的安排代理了李玉洁季羡林基金会秘书长的工作,“是季老非常信任的晚辈”。季羡林生前,王如就居住在朗润园的季羡林故居之中,季羡林病逝后,她就到了北大燕南园54号的季羡林藏书阁。案发当天,王如让方咸如回朗润园故居取自己的东西,但是进入故居之后却发现房间内已是一片狼藉,大量季羡林收藏的古籍、字画等财产都不翼而飞。王如见状立即通知了李玉洁,同时安排方咸如和北大园林科的贾老师用平板车“抢救”剩余的季老藏品,利用平板车连续两天对涉案的财产进行转移,在转移过程中对每一件藏品都进行了登记。
之所以要破窗进入,王如解释说,破窗是季羡林生前开辟的特殊“门扇”,案发之前他们也经常破窗进出:“北大木工科的人都知道,朗润园故居的窗户几乎每个月都要换玻璃。”
方咸如则辩称:“我的一切行为都是服从领导的安排。”
庭上,王如的情绪异常激动,审判长曾多次提醒其“平复情绪”。而王如和方咸如的辩护人则表示,将为二人做无罪辩护,因为两人的行为确为抢救季羡林故居财产而为,并不符合盗窃罪的要件,不应认定其构成盗窃罪。


‘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

这句话意思是:大王您懂得了这个道理,就不要奢望(您自己的)人民比邻国多了。

是说虽然梁惠王自己认为治理国家做的不错,其实和邻国没有实质上的差别。孟子指出梁惠王的“尽心”并不能使百姓归顺,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,只有“行王道,施仁政”,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。如果勤政爱民,那么国得民心,归顺的人多了,国家就兴盛了。

出自战国孟子的《寡人之于国也》,选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
节选原文:

梁惠王曰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;河东凶亦然。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

孟子对曰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曰:“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曰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

译文:

梁惠王说:“我对于国家,总算尽了心啦。河内遇到饥荒,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,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;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。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,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。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,我的百姓不见增多,这是为什么呢?”

孟子回答说:“大王喜欢打仗,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。咚咚地敲响战鼓,两军开始交战,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。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,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。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,那怎么样呢?”梁惠王说:“不行。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,那也是逃跑啊。”孟子说:“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,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。”

扩展资料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,列国争雄,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,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,也无移民限制,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。

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、富强、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。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。因此,各个诸供为称雄,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,梁惠王也不例外。

据《史记·魏世家》记载,梁惠王三十五年,“卑礼厚币以招贤者”,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。二人一见面,梁惠王就想得到“以利吾国”的良策,孟子则以“何必曰利,亦有仁义而已矣”为对,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。

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。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:“贤者亦乐此乎?”孟子以“贤者而后乐此,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”为对,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,证明了贤者“偕乐”与不贤者“独乐”的不同结果:文王关爱百姓,百姓爱戴他,因而文王能享其乐;夏桀不恤百姓,百姓怨恨他,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。

正是在接触、交谈的过程中,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,于是有了《寡人之于国也》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。

赏析
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是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上部分的第三章,是表现孟子“仁政”思想的文章之一。论述了如何实行“仁政”以“王道”统一天下的问题。

“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”,“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”为文章点睛之笔,突出了本文主旨:只有实行仁政,才能得民心;得民心,才能得天下。这种“保民而王”的主张,实际也是孟子“民本”思想的体现。

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:

1、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,一句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”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。

2、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,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,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“用心”于民,做的是远远不够的,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“百步”与“五十步”的区别。

3、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,具体地说,就是让民拥有“五亩之宅”、“百亩之田”、“鸡豚狗彘之畜”。不仅如此,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,提出了“谨庠序”的主张,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“衣帛食肉”,“不饥不寒”。

4、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,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,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,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文章运用“引君入彀”的论辩方式,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“尽心于国”之举,只是临时应付,不是真正爱民,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。

还运用“连锁推理”形式,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、发展生产、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。

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,进而接受教化,懂得“孝悌之义”,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,才能使民心归附,国家兴盛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科--寡人之于国也

最新资讯


Copyright © 2010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