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第一诫》「迄今为止网上关于第一诫的全部解读就没有一个是靠谱的」

来源:星辰影院人气:557更新:2023-02-01 15:00:13

网上关于《第一诫》的所有版本解读,清一色都是以“眼镜鬼赢到最后”作为故事结局,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。

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,如果《第一诫》的结局果真是如此,那么正片中的一部分镜头,就必须被视为无意义的冗余——

因为一旦你认真去揣摩这些镜头,你就会发现,将“眼镜鬼赢到最后”作为结局的做法,会遇到前后自相矛盾、逻辑链崩溃、难以自圆其说的困扰,如此一来,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,自然就站不住脚了。

所以《第一诫》真正的结局是什么?

要想参透《第一诫》真正的结局,首先你要明白,由于全片整体采用回忆叙事,所以部分场景被展现出来的时空顺序,其实是错乱的。

这也就意味着,片头展现的某些场景,其实有可能是发生在主线剧情结束后的画外。

比如片头那两个象征性场景,在本人的推断中,应该就是郑伊健牺牲很久以后才发生的事情。

而能否看懂片头的这两个象征场景,对于观众能否领会到《第一诫》的画外音,至关重要。

先看片头的第一个象征场景:

“这两个男人,你猜哪个是警察?”

“其实两个都是,前面那个,是便衣。”

“在这个分不清黑与白的世界里,千万不要靠猜。”

结合《第一诫》的设定,我们不妨大胆猜想:有没有一种可能,这里提到的“便衣警察”,其实是在指代附身在活人躯壳内的鬼魂警察?

再看片头的第二个象征场景:

余文乐冲上大巴,干脆利落地枪杀了一个披着女人躯壳的恶鬼,并且余开枪时面目狰狞,咬牙切齿得不像是在执行公务,倒更像是来复仇。

重点来了——

这个“大巴杀鬼”的场景,在全片一共出现过两次!

第一次在片头出现时,伴随着上面那段似乎意有所指的“便衣”旁白。

第二次在片中出现时,伴随的旁白同样耐人寻味:

“这个世界有很多种鬼,大部分都被锁在伤心的地方,但是有一部分的鬼,因为恩怨、仇恨,他们会踏上另一个旅途,人传人,直到到达一个终点。”

​很多观众其实就是被第二次“大巴杀鬼”给整懵逼了。

“大巴杀鬼”场景在片中第二次出现时,除了以更细腻的侧写镜头将大巴杀鬼的场景填充得更加丰满,同时还紧密穿插了另外几组看似没头没脑的场景。

由于这几组场景的内在逻辑非常隐晦,导致很多粗心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,于是不求甚解之下,干脆就把这段给脑补成了“余文乐从菜鸟到老鸟的成长历程”。

问题是,当你真把这组镜头当做一系列的“成长缩写”来看时,你会发现这些镜头中传达出的部分信息,与前后文的主线剧情——完、全、不、搭、调!

也正因相关的很多细节,前后根本就是自相矛盾,所以衔接起来非常别扭。

看过《第一诫》的人都知道,在正片的主线剧情中,余文乐从刚开始入行,再到最后被恶鬼附身,在此期间他最大的成长,也不外乎就是胆子壮了点,不会再轻易被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尿裤子了。

记性好的应该还记得,在眼镜鬼附身女学生时,余文乐明明枪口都指到人家头上了,却愣是心慈手软不愿意开枪,这一重大的战略性失误,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续所有悲剧的发生!

更搞笑的是,在意识到恶鬼已经附身在女警身上,并且已经获得了自己的家庭住址,以及自己还有一个妻子的致命信息后,他回到家后竟仍然心怀侥幸,没有仔细去核对妻子的身份,从而导致自己也被恶鬼附身。

显而易见,作为一名杂物科的猎鬼者,余文乐从始至终都是不合格的,并且截至被恶鬼占据躯壳之前,他一直都被眼镜鬼牵着鼻子走,根本就没有真正成熟起来——

那么问题就来了,一个能力堪忧的菜鸟猎鬼者,即便每次都有郑伊健这个老手同行陪护,也依旧是胆小怕事、优柔寡断,该出手时不出手,成事不足败事有余……

就这么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废物,他怎么可能单枪匹马在大巴上大开杀戒?他怎么可能拥有如此狠厉的眼神、这般果决的手段?

​我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到这里时,其实也产生过类似的疑惑:在大巴上强势杀鬼的这个余文乐,真的还是原汁原味的那个余文乐吗?!

在看过后面的分析后,你会不出所料地意识到——

大抵确实已经不是了!

那么问题又来了,如果说,大巴杀鬼的这个杀伐果断的余文乐,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正版余文乐,那他究竟是谁?

有没有一种可能,大巴杀鬼的余文乐,其实只是占据了余文乐躯壳的“便衣”?

​如果大巴杀鬼的余文乐,真的是个“便衣”,那么就意味着,这段情节发生的时间,是在主线剧情结束之后——也就是在余文乐被附身、郑伊健被枪杀等诸事落定之后才发生的。

当然,截至此时,上述猜想仍只停留在假设的阶段。

所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,片中有没有哪些细节,可以对上述猜想形成佐证?

事实上还真的有,并且还不止一处。

请注意看片中第二次展现大巴杀鬼场景时,与大巴杀鬼的镜头交织穿插的另外3组场景。

​第一组场景:

余文乐走进一个小巷,当看到一对情侣迎面走来时,他非常敏感地躲到了一旁。

这个细节用“成长缩影”来解释的话,好像确实也还说得过去——初出茅庐的余文乐,在得知鬼能通过肢体接触附身活人的秘密之初,有点杯弓蛇影,看谁都像是鬼。

但当你将此时的余文乐代入“便衣”的身份后,再去看这个场景,你就会感到细思极恐——

有没有一种可能,他避开对方,不是担心对方是鬼,而是明知自己是鬼……

​第二组场景:

郑伊健前面还骑着单车,载着外卖女在院子里转圈圈,后面却又因为外卖女跟他开玩笑戏弄他而勃然大怒,凶神恶煞地对外卖女大吼大叫。

郑伊健在此处给人的“精分感”,咱就不去多纠结了。

关键是正片的主线剧情告诉我们的是:在外卖女还活着的时候,郑伊健一直有意无意在疏远她,这其实是为了保护她,进而导致后来在外卖女被恶鬼杀死后,郑伊健甚至都还不知道外卖女叫什么名字。

所以也就是说,在郑伊健和外卖女都还活着的时候,他俩的关系根本不可能亲密到可以在一起“爱的魔力转圈圈”这种地步——

只有等他俩都变成鬼了以后,这一画面才具备合理存在的可能性……

​第三组场景:

紧紧衔接在余文乐巷道躲情侣、余文乐大巴杀鬼这两个场景之后,第三个场景中的余文乐,坐在敬老院的床上,陪安乐椅上的老婆婆鬼看电视。

你将这一段也用“成长缩影”来解释的话,其实勉强也还能自圆其说。

但如果你将这里的余文乐也代入“便衣”身份,或者你直接把他代入成“郑伊健鬼魂附身的余文乐”,那么你会发现,这种解读似乎比前者要更合理得多。

余文乐从始至终都不是什么老成稳重的人,此处的余文乐所表现出的这种气质,确实是要更像郑伊健一点。

很多读者看到这里,大概已经能隐隐意识到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了。

还记得片头大巴杀鬼时的旁白是什么?

“这两个男人,你猜哪个是警察?”

“其实两个都是,前面那个,是便衣。”

“在这个分不清黑与白的世界里,千万不要靠猜。”

你再看第二次大巴杀鬼时的旁白是什么?

“这个世界有很多种鬼,大部分都被锁在伤心的地方,但是有一部分的鬼,因为恩怨、仇恨,他们会踏上另一个旅途,人传人,直到到达一个终点。”

最后你再看,片末的镜头是什么?

是郑伊健的魂魄坐在船上,看着他老婆在前面哭……

​现在让我们基于正片给出的主线剧情,大胆地脑补一下:

眼镜鬼在玩腻了余文乐的躯壳后,又换了副躯壳。

而此时的郑伊健,已经化成了鬼魂,出于对眼镜鬼的仇恨,他借助自己丰富的猎鬼经验,以及鬼魂可以人传人的方式,一路追踪眼镜鬼,而由于不想伤及无辜,他上身的基本都是坏人,所以途中甚至一度作为“便衣”被警察追捕。

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郑伊健终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,并且为了报复眼镜鬼,他特意选择了借余文乐的躯壳来杀眼镜鬼,于是才有了我们看到的“余文乐大巴杀鬼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郑伊健在截杀眼镜鬼的途中,经过一个小巷,看到一对情侣迎面走来,因为担心自己不小心触碰到对方,所以敏感地躲到了一旁。

复仇成功后,郑伊健感到心中寂寞空虚冷,于是又跑去敬老院陪那个老婆婆鬼看电视,怀了一波旧。

怀旧完毕以后,郑伊健就离开余文乐的躯壳,重新化身鬼魂,骑着单车载着外卖女的鬼魂在院子里转圈圈……

当我们把《第一诫》的全片,看作郑伊健死后的复仇回忆录时,所有的疑问,都得到了完美的解答。

最后我们再去回顾一下,快到片尾时,画外音给我们讲的那个故事:

“以前,有人给我讲过一个故事。有个男人拿着支枪走进森林,想去捉熊,他一直以为,熊不是黑色,就是白色,但是最后,这个男人被一只大灰熊吃掉了。”

很多影评人将故事中的“男人”解读成郑伊健,将“大灰熊”理解成“恶鬼余文乐”,大灰熊吃掉了男人,恶鬼余文乐杀了郑伊健——这个解读似乎严丝合缝,听起来非常有道理。

但假如我们将《第一诫》全片,当做郑伊健的《便衣复仇回忆录》来进行解读——

这时你是否又觉得,化身“便衣”成功杀掉眼镜鬼完成复仇的郑伊健,其实才更像故事里那个吃掉“男人”的“大白熊”呢?

看完这篇文章,大家觉得网上的那些解读,和我这个版本的解读,哪个更靠谱一点?

最新资讯


Copyright © 2010-2024